扬州职业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印 第2期 2017年3月
目 录
1、周胜在学校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2、周胜在学校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3、吴春笃《更新理念,创新发展,努力开创教学科技工作新局面》
4、吴春笃《团结奋进,改革创新,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学校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周 胜
(2016年12月17日)
同志们:
我校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大会在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即将闭幕了。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老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辛勤耕耘在工作一线的广大教学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今天的会议是在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以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吴校长代表学校作了工作报告,回顾了近几年学校教学、科技、师资方面的主要工作,对今后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今天的大会表彰了教学科技师资方面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7位代表做了交流发言。各位代表还围绕吴校长的报告和一批文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次会议主题鲜明、方向明确、内容充实、务实高效,达到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促进发展的目的。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教学、科技和师资队伍建设再讲几点意见。
一、做好教学科技师资工作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过多校融合、兼容并蓄发展,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开拓进取,可以说目前学校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十三五”期间需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高原上形成高峰。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这五个方面下功夫:要统筹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统筹教学、科研、师资工作和党的建设、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以及后勤服务等工作的相互关系,实现学校事业的和谐发展;要统筹学校发展中的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相互关系,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要统筹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统筹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合理确定学校功能定位,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做好教学科技师资工作是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内在要求
我校提出了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取决于教学科技师资工作的水平。面对高校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切实提升内涵、提高质量,才能在全省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重新洗牌的背景下做好战略布局,在激烈竞争中奠定发展优势。没有高水平的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就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就难以支撑专业建设、彰显办学特色,就难以拓展办学空间、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对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意义,通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抢占未来高校竞争的制高点。
三、做好教学科技师资工作是提升教师素质能力的内在要求
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空前加快。近20年,人类的知识(信息)每3-5年就增加一倍。这种变化,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名“教书匠”,同时,我们也要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者,有部分拔尖老师还要成为“名师”、成为“领军人才”。要通过教研科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释疑解惑,认识我们面临的世界、面临的社会、面临的问题,向学生传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播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各个高校都将人才工作摆在关乎学校长远发展的突出位置加以重视,人才的思想素质、教学科技能力和成果贡献已经成为大学衡量人才的试金石。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素质、教学与科技素质,这既是当好一名教师的要求,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做好教学科技师资工作是践行“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校训精神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是我校的校训。我们开展教学科研师资工作时也必须将校训精神贯穿始终。首先,要牢牢把握“树人须先立德”的要求。刚刚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思想精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杰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次,要牢牢把握“立德须先立师德”的要求。教育部明确要求“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重视和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素养。”我们要提升师德师风,规范学术行为,用优良师风师德去感染和教育学生。第三,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基本要求。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把“工匠精神”的养成融入到人才成长的全过程,使学生知识、素质、技能融会贯通,在普遍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培养杰出人才。
关于如何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我再提几点希望:
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高度,加强和改善党委对教学科技师资工作的领导。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把教学科技师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入,从人、财、物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各级领导干部及学校各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经常深入基层,认真研究教学科技师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是要狠抓组织落实。各部门、各学院要对学校确定的教学科技师资工作中的重点工程、重点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将责任落实到人,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对确定下来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要抓紧实施、全力推进、一抓到底,对其中难度较大、问题复杂的事项要搞好跟踪督查,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在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推动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建立权责对应、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奖优罚劣的责任体系,把教学科技师资工作任务的落实和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学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要加强协调配合。教学科技师资工作是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各部门、各学院要沟通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职能处室要更新管理观念,改进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要在组织好项目申报、鉴定和评优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制定政策和规划上,放在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上,善于把教学科技师资创新思路转变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实际行动。同时要加强同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寻求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提高获得国家、省、市重点支持领域教学科技师资项目的能力,推动学校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是要营造良好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孕育和提升学校教学科技师资工作水平的沃土。没有鼓励创新的氛围,资源再多、投入再大,教学科技师资工作水平也会打折扣。要营造既锐意创新又勇于竞争,既打破陈规又敢于突破,既敢怀疑传统又敢挑战权威,既崇尚成功又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要将学术交流制度化、经常化,支持教师参与国(境)内外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维护学术尊严,反对学术腐败,克服功利主义和学术不正之风,倡导甘居清贫寂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坚持真理、真做学问的科学精神。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补台,努力形成“风气正、人心齐、思路清、工作实、发展快”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提高教学科技师资工作水平,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综合实力,为早日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2017年学校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周 胜
(2017年3月11日)
新学期伊始,我们召开了扬州市职业大学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大会听取了吴春笃校长所做的《团结奋进,改革创新,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学校工作报告和学校工会主席王桂山同志的《围绕中心 凝心聚力 切实做好工会工作》的工会工作报告。全体代表审议了《扬州市职业大学2016年财务决算方案、2017年财务预算方案》等文件。各位代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代表的职责,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认真开展讨论,发表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本次两代会进一步增进了共识、凝聚了力量、坚定了办好扬州市职业大学的信心。
各位代表,同志们,努力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快速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吴校长在报告中阐述了2017年学校的工作思路,对2017年的主要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开拓创新,综合改革增动力
学校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协同创新。深化学校的综合改革既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重要使命,也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期盼。我们要集全校教职员工的智慧,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增添动力。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已经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机构设置方面,我们将要启动学院和党政部门机构设置的优化整合工作,按照简政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和论证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机构设置方案,在得到上级政府批准以后加以实施。新的机构设置方案实施以后,必将对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提升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的办学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管理机制方面,我们将启动更加全面的学院二级管理办法的制订工作,大力推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扩大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权,激发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原生动力;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要在第二轮岗位设置聘任的基础上,推进教职员工个体履行岗位职责的绩效考核,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员工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要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努力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人才培养平台的建立,在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在干部管理工作方面,要适时开展对中层正职领导干部个人履职的综合考核,尽快研究形成学校中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的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与考核办法,形成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新格局,使学校中层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真正成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综合改革工作涉及面广,与每位同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我们将牢牢树立创新意识,科学地把握好综合改革进度,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凝心聚力,勤奋务实谋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们集中精力完成了两校整合工作,钝化了矛盾,统一了思想,各种结构调整与优化取得明显成效,困扰学校事业发展的高额债务和办学经费不足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为“十三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仍然面临着来自于外部和内部影响学校事业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比如: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适龄人口下降给我校带来生源不足的不利影响;学校内部机制与制度亟待改进,有些严重束缚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各学院与专业的师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存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中央的期望和社会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学校服务扬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师生员工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局上来,凝心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共同谋划好和完成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我们全体师生员工要进一步弘扬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去产能”、“补短板”,重点解决好突出问题。要在全校范围推行“五可”工作法,即: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和可追究的工作方法。“五可”工作法就是抓住工作的重点,将任务具体化、项目化、工程化,提出清晰的目标和可度量的标准。在方案制定、体制机制、资源要素配给等方面强化方案落实和保障,既在目标上可达又在操作上可行,对任务完成的情况可考核,对出现的问题可追究,充分彰显“职大人”勤奋务实的精神风貌。
三、坚定信念, 立德树人谱新篇
前不久,国家和江苏省分别召开了全国和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今后一段时期,学习和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全体师生员工要认真领会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内涵,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系统性和复杂性;要明白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时刻牢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和内容,努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师生员工都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指导和根本保障,共同谱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篇章。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蓝图已经绘就,2017年学校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已经确定,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要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积极参政议政,勇于建言献策,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负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让我们上下一道深化综合改革增动力,勤奋务实谋发展,立德树人谱新篇,以更加振奋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创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更新理念 创新发展
努力开创教学科技师资工作新局面
――在扬州市职业大学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大会上的报告
吴春笃
(2016年12月17日)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经过认真筹备,今天我们召开学校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精神,回顾近年来我校教学、科技、师资工作,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分析研究我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部署今后我校教学、科技、师资工作。
一、近几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力度,不断地对专业进行调整优化,从合并之初的106个专业整合为69个专业。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获批江苏省一期品牌专业建设点,服装设计等4个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获教育部立项并且通过验收,学校建有软件技术等江苏省重点专业群6个,“3+2”高职本科衔接专业2个。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及建设点5个。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17项,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及重点教材6部,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0部。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引导,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构建了“五元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目前,校政企合作共建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校中厂”和技术服务平台14个,与企业共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279个。
学校建立并实施了国家、省级、校级三级技能大赛机制,多次承办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254个奖项,其中一等奖67项。
认真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等方面的改革,组织开展了小班化教学试点工作。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设,形成 “333全过程”的督导机制,被兄弟院校普遍认同。2012年获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苏省育人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三)构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较为齐全、专业众多的优势,组建科研团队,成立科研机构。目前,学校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研发平台6个,市级专业研究所1个,担任多个国家、省级专业学会、协会理事单位。近年来,共获批市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536项,取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52项,发表学术论文2147篇,编写、出版各类著作20多部,取得国家专利70多项。积极参与国家、省科技专项研究,连续多年主持承担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广泛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取得较好成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素质大幅提升
实施了“优秀中青年专家”、“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队伍”三大人才培养工程。近三年,累计有165名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培训,40人攻读硕士以上学位。投入770多万元专项经费,重点打造既精通专业理论,又富有实践技能的双师队伍。现有双师素质专任教师66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具有硕、博学位645人,正高职称65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13人,副高职称429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4名;国家行指委主任、委员5名;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3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4名,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7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4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名;市英才计划培养对象4名,市“绿扬金凤计划”培养对象3名;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
同志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学、科技、师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差距”:
一是思想观念转变与学校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表现在对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还习惯于“等、靠、要”,对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竞争的转变没能完全适应,只关注校内争资源,不关注校外抓拓展。有的只注重单个项目的完成,忽视学术团队的培养和建设。重立项、轻研究,重纵向、轻横向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学院、专业还缺乏自觉谋求发展的积极性,用教学科技提升师资水平,用科技反哺教学的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
二是专业调整力度、建设水平与市场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由于多校合并,导致现有的专业数量仍然偏多,专业门类分散。省级以上品牌特色专业数量偏少,专业特色不明显。与扬州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与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职业性、共享性未能充分体现,“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建设尚处于启动阶段,信息化办学水平与一流学校的要求相差甚远。校企合作实验实训资源的建设任重道远。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亟待进一步深入,长期的办学经验亟待总结,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需加强培育。
三是科技服务能力、成果转化水平与地方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科技兴校”尚未成为全校的普遍共识,科技工作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科技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全校科技研究和服务能力不平衡,高水平的项目和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服务地方产业标志性成果不多。学校在促进行业、地方科技进步中所占的份额偏低,地方高校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应用技术研发和积累刻不容缓。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要求相比仍有差距。随着高校生源急剧下降,在校生规模逐年缩减,多校合并办学带来的师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部分专业教师过剩的趋势越加显现。各学院之间师资队伍在质量、结构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平衡,影响了学校的协调发展。虽然师资建设水平总体上优于同类高职院校,但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长远目标相比,在教学名师、科研领军人物、高水平的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教师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顺利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了“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此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和创新发展时期,新的机遇就在眼前,但新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在新的发展时期,扬州市委市政府以“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为发展主题,提出加快跨江融合步伐,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以“两创示范”为抓手,推进扬州创新发展。由此带来对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应用技术的需求也将是前所未有。这对于扬州市唯一市属高职学校的我校而言无疑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校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宏观上讲,江苏省高校生源的持续减少,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对包括我校在内的众多高职院校已产生巨大影响,全省高职院校将面临重新洗牌。从微观上讲,随着改革推进和学校事业发展,对教学科技师资工作、甚至对每个教师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已在改革教学方法、申报课题项目、争取职称晋升等方面产生了“本领恐慌”。
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分析形势,勇于抢抓机遇,敢于迎接挑战。机遇历来都是双刃剑,抓住机遇,就赢得发展;错失机遇,就沦为落后。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200年多前,自洪堡大学创立以来,既要培养出人才,又要研究出成果就一直成为大学的核心价值。努力创新创造,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杰出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切实谋划好、服务好教学科技师资工作。我们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资源,获得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是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大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办到人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办成”。这说明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动力之源。我们要自信,在遇到竞争时,既不高估自己的劣势,也不低估我们的优势,而是信心百倍地投入工作。在“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两创示范”等机遇面前,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赢得机遇,创新发展。
三是要提升水平,克服困难。面对挑战,我们要牢固树立“快发展则生,中发展则退,慢发展则衰,不发展则亡”的观念,明确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长远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以发展来迎接挑战,以发展来克服困难。对教学科技师资工作而言,加快发展是硬道理,提升水平则是硬任务。对于教师个人发展而言,只满足于当好“教书匠”,而不主动提高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是难以在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下立足的。同样,如果缺乏技术技能积累、缺乏大项目和大成果支撑,也难以形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管理人才,需要群众认可;专业人才,则需要同行认可。近些年,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不断提高,今后随着学校事业发展,这些标准还会继续“水涨船高”,目的就是通过提高要求,激发大家的潜能,促进名师、领军人才的涌现和高水平团队的形成,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今后主要工作
我们要加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立服务发展的宗旨,立足扬州,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我们要围绕学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加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更加注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服务地方经济,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和规范管理,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要以专业建设、科技服务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为核心,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和从严治党为保障,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科技兴校、开放办学、特色办学五大战略,坚持走转型、升级、改革、创新之路。
(一)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发挥专业建设龙头作用,通过实施专业服务地方产业能力提升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程,推进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把“工匠精神”的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和成长全过程,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培养杰出人才。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时总结办学经验,努力培育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按照扬州市十三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互联网+”行动、“扬州三造”(“扬州智造”、“扬州精造”、“扬州新造”)等规划,坚持需求导向,立足自身特点,科学精准定位,建立具有竞争淘汰的专业动态调控机制,密切关注扬州新兴产业,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专业调整与产业调整同步,使招生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匹配。构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文化创意、医药卫生等7个专业集群,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有效聚合校内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示范效应,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为引领,建设一批校级品牌特色专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学生与社会对专业的认同度。积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
2.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引入混合所有制,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校企共建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借力市职教集团,推进八大专业中心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构建相应的产教联盟或产教融合平台,深化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在专业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实习、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环节,变一般校企合作的临时性、单一性为产教融合的制度性、长期性、实质性,实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此外,进一步加大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建立多个实训共享中心,实施校内实验实训开放式管理平台,实现实训资源开放共享。按照学校、学院、专业群或专业集群三个层级统筹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实现跨学院、跨专业共享使用。
3.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整体提升的要求,重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整合,动态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开发行业、企业参与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加强“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力度。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式的改革。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加强校企合作资源整合,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适应大规模高等职业院校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完善“三三三”全过程督导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学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4.提高开放办学水平,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一是依托开放大学平台,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的互联互通,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大力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重的多样化教育培训工作。加快扬州市行业培训中心建设,积极服务市“两创示范”工作。二是以高水平的开放促进学校发展。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国(境)外合作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争取招收留学生。三是建设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利用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坚持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积极举办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探索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折算成学分。
(二)实施“科技兴校”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工作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科技兴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我校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创示范”工作要求,通过实施科技队伍建设工程、科技服务基础建设工程、科学研究质量提升工程、科技服务效率提升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工程,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和积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促进专业转型升级。
1.抓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条件支撑。加快科研机构建设,使其在队伍整合、项目承接、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我市科技综合体的有利条件,积极建设我校科技园,以此为载体推进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加强学校与政府、园区、行业、企业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省、市、校三级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平台,提升我校科技创新条件建设水平。
2.抓项目,让科技创新落到实处。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建设,着重在应用技术研发和成熟高新技术推广方面开展研究,务求助力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助推我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投身我市“双创示范”工作,积极承担“两创示范”任务,努力在服务“两创示范”中做出亮点,做出贡献。通过校级重点项目培育,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政府及企业重大研究项目,开展原创性和应用性研究,培育重要研究成果。鼓励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鼓励开展针对我市行政管理的软科学研究,力求形成一批成果,为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各种项目的承接和研究,着实提升我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能力,使我校科技创新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3.抓制度,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有关文件精神,规范创新学校科技管理制度。探索设立专职科研岗位,明确管理办法;探索学校研究机构和研发平台的市场化建设机制;建立科技资源面向社会的开放共享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深化改革评价体系。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鼓励教师站在所从事专业的前沿,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实施师德师风培育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工程、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学名师培育工程、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以优秀团队建设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使他们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师德教育”主题活动,树立师德师风典型。
2.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构筑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在人才高地上造就人才高峰。设立青年教师培养基金,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鼓励他们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改善学校教师的学历结构。支持优秀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团队建设,带动专业整体发展。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培育与引进,通过校外引进、校内选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力求使他们进入国内前沿。建立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师团队,培养和形成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学科互补、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学者群体。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教学团队。围绕项目,重点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3.突出教师能力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要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技研发和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构建校、省、国家三级教学名师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影响力和传帮带作用。引进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途径,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论语》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职业教育之本就是要自觉遵从人才成长规律,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就是要求我们从学校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这个中心。学校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我们将坚持开展党政部门作风建设评议和学院综合考评工作,通过考评,使党政部门和教学单位能够强化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教学单位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抓科技服务、抓师资建设。全校教职员工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热情服务,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这次大会,我们将组织对新出台的部分教学、科技、师资管理制度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编印成册。今后随着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将完善和修订过去已经形成并行之有效的有关管理制度,逐步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促进我们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同志们,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要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满足需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强教学科技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我们要正视并加快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新理念,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促进我校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地发展,实现弯道超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团结奋进,改革创新,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
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扬州职业大学 扬州科技学院(筹)第二届教代会
暨第二届工代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吴春笃
(2017年3月1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过去的一年,学校党委和行政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工作目标,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顺利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围绕质量,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1、开展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整改工作,召开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大会。为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我们积极开展各类专项工作,逐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上半年,根据省评估院下达的评估整改意见书及评估工作合格报告书,及时按要求制订评估整改工作方案,同时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下半年,召开了教学科研师资工作会议。会议回顾近年来教学、科研、师资工作,分析研究我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思路,对今后教学、科研、师资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2、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深化校企合作。2016年,我们积极组织申报各类项目。服装设计与贸易产业链、国土资源勘测与环境保护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获批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的立项项目。与扬州大学合作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南京邮电大学合作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获批为2016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基础工程》被选为“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积极组织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申报,其中12个一般项目,5个指导项目,10个校企合作项目获得立项。
2016年,我们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做好已建成的校企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与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海尔实训基地,与恒丰置业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康养城护理医院。目前,两个合作项目均已进入方案实施阶段。
3、师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斐然。2016年我校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技能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服装设计项目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服装设计与工艺项目获得金奖,工程造价、导游服务、园林景观设计等多个项目获得二、三等奖。在省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1名,实训教学比赛三等奖1名。在第四届全国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技能大赛、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获得团体奖、个人奖若干。
4、扎实做好科研工作。2016年,我们通过制订科研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推进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学校科技立项206个,其中纵向项目148项,获得经费资助约159.1万元,横向项目58项,到账经费163.08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职工全年发表论文279篇,出版著作3部,获批专利 12项和软件著作权3项,产生成果转化2项,在全国、省市有关学会学术交流10余次,50多篇论文获奖,19人获得扬州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项成果获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提升素质,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2016年,我校7人获批第五期“333”培养对象第三层次,3人获批“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批“青蓝工程”专业带头人,3人获批专业技术三级岗。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录用26人,引进3名博士,成功入选“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并获得资助。
2016年,我校有34人获得高级职称,19人获得中级职称,7人参加境外研修项目和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出国进修,60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高级访问学者2人、访问团队1个,1年期企业实践1人,学院师资负责人培训6人,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17人。
三、强化管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坚持“用心服务学生,用情教育学生,用爱培养学生”的工作理念,以稳定为前提,以教育为先导,以学风为关键,以成长为目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理想信念引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平台,开展2016届“青马工程”培训工作。以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管理机制和考评机制,全面提高学工队伍的教育、管理、服务质量,努力实现我校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组织召开学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制度。开展学生干部系列培训,不断提升学生干部综合素质。举办第三届“辅导员节”,继续建设“辅导员之家”。开展“六个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文明修身工程,有序组织好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工作。继续开展“拒绝早餐进教室,携手文明伴书香”和“创建无手机文明课堂”活动,严抓学生考勤。突出文化艺术内涵,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以“12.9”科技文化艺术节为主导,举办多项文化艺术类活动及专业技能展示,极大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暑期志愿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打造“迅雷”品牌,出色完成扬州市扬马、旅游节、文博会等志愿者服务工作。2016年,我校荣获“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梁磊、卢念祥、周运万同学获“第十三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群体”称号。
四、群策群力,扎实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面对我省高校招生生源紧缩的严峻形势,2016年,我们认真做好招生宣传实施方案,以咨询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与考生的互动,提高报考率。在全省高考生源持续锐减,高职招生全线下滑的背景下,去年,我校录取4100人,报到3816人。为转变学校招生下滑局面,促进学校稳定发展,我们积极寻找对策,制定2017年招生工作总体方案,共同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2016届毕业生共5585人。各学院于不同时间节点,召开就业情况通报会、就业信息跟踪推进会,保证了离校派遣、初次派遣、年终派遣的数据真实有效,就业签约率维持稳定。截止2016年12月,我校应届毕业生派遣就业率80.50%,初次就业率89.81%,年终就业率99.1%,年终签约率98.50%。
五、积极开拓,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2016年,我校各类成人学历教育招生人数4550人,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其中,成人专科教育招生3111人,全省排名第二;“专接本”教育招生928人,招生规模全省第一。举办23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952人次。继续教育项目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扬州舰官兵学历提升项目,受到市委、市政府嘉奖。我们依托扬州开放大学与扬州老年大学合作办学,推进了扬州市老年教育体系建设,成功申报了2个江苏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学习苑”示范点。去年年底,我校被评为江苏省教师和校长培训先进单位。
六、坚持服务,做好教学支持保障工作
2016年,各教辅单位紧密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任务,突出服务宗旨,把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作为追求的目标,扎扎实实做好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年度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的配置工作,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年度设备经费预算方案,设备经费预算基本执行到位,共完成了23个项目的建设与改造工作,预算执行率达95%。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维护管理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系统和网络系统。严格文献资源采选质量,持续增加文献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新增图书40242册,新增超星移动图书馆项目,进一步完善馆室布局,提升服务功能。
七、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后勤工作和财务工作
2016年,我们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以作风建设为抓手,继续开展党政部门效能和作风考核,启动学院综合考评工作,收到了预期的成效。
逐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重视人员管理,开展竞聘上岗,制定《扬州市职业大学非编人员管理规定》,创新学生食堂承包企业引进与退出机制。群策群力,加大节能宣传,打造节约校园。举办主题活动,打造文化校园。坚持服务宗旨,落实及时响应机制,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后勤保障任务。规范资产管理,妥善处理房屋招租中的各种矛盾。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研究分析我校维稳形势,研究对策,制订措施,确保校园稳定和谐。
财务部门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分析,在经费紧张的形势下,既保证教学等一系列正常业务活动健康顺利开展,又使各项收支安排使用符合事业发展计划和财政政策要求。同时多方协调,争取市财政加大对我校专项资金的投入,筹集办学所需资金。加强制度建设,出台《扬州市职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等制度,使财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八、科学规划,完成学校事业发展“十三五”分项规划编制工作
2016年初,《扬州市职业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交学校“两代会”讨论通过。为了使学校“十三五”规划能够进一步落实,2016年,学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编制了10个分项规划。其中专业建设规划、科技工作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已经在学校教学科技师资工作大会上颁布实施,其它7个专项规划近期陆续颁布实施。
各位代表,2016年所取得的成绩,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工作和全校师生员工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前进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压力。主要是: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科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校区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源紧缺依然为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处理好的问题,等等。这些困难和压力需要我们统筹谋划,着力解决和改进。
2017年工主要工作
2017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保障,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贯彻落实学校教学、科技、师资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抓好专业结构优化和师资队伍优化,着力完善教学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水平。
一、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围绕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服务地方产业能力提升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产教融合工程、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工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程等,认真研究六大工程项目内涵,起草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时间、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任务责任人、实施步骤、保障条件。
遴选和打造一批具有区域、行业优势,有特色、实力强、声誉高的专业 8-10个,建设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高峰专业,成为能够代表学校和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标志和名片。建成5-7个左右在全省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高水平专业。面向扬州重点发展产业,对接扬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发展的需求,以品牌专业为核心,开展专业整合工作,搭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文化创意、医药卫生7个专业集群框架,握掌为拳,对接扬州传统产业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立项建设 “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4个。
要积极适应新的招生形势的变化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开展专业集群内课程的有机整合工作,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课程模块,实施专业群内共享度高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能平台课程的建设工作。依托在线网络学习平台,重点开展三大平台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立项建设校级教学资源库4个左右,推进校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立项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5-20门,力争省级在线开放课程中有所突破。继续推进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加大教师信息化技术使用的培训,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一定水平的微课。推进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模式改革,立项建设主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实训类校企合作开发的校级教材15-20本。
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三三三”全过程的特色督导机制,健全二级督导制度,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着力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整合实验实训资源,实现实验实训资源统筹、优化、共享、高效。开展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绩效考核,研究制定出台考核办法,强化实验实训室管理,提升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水平。
二、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服务地方产业职能
继续推进与西门子共建扬州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示范中心、与金方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培训中心、与久程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恒丰置业有限公司共建石柱山国际康养城、与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海尔智能家居基地、与扬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共建幼儿园等项目,努力把它们建成产教融合的典型。同时,以专业群为依托,整体推进与行业龙头或骨干企业合作的工作,将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资源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紧扣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服务,研究制订《关于学校进一步推进科技服务工作的意见》、《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以及《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科研激励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科技骨干和科技团队遴选和培育工作,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建设2个市级研发平台、1个研究中心和2个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提升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以科技促教学,打造专业特色。积极参与扬州市“两创示范”工作。一是着重做好扬州市行业培训中心,统领全市的行业技术培训,以人才助力扬州的“两创示范”工作。二是着重做好校企合作项目入驻科技综合体工作,加快扬州职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结合扬州“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对扬州主导产业发展定位的要求,突出智能制造、软件产业、循环经济、健康产业、工业设计等主题,突出科技含量,对入驻项目分板块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综合体项目的管理考核办法》。
三、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按照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根本基础,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能力提升为重点,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优化结构。明确教职工岗位职责,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利用省“双创计划”、“博士集聚计划”、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等人才工程及优惠政策,做好高层次人才招引工作。做好校本出国培训、 “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申报等各类教师培训与人才项目评选、申报、管理工作。实施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工程、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培育工程和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加大培养力度,增加派出进修人员的数量,争取更多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梯队,为学校事业发展积蓄人才。进一步加强各级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科技团队的管理机制和导向机制建设,制订支持优秀教学人才、科技人才成长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
四、转变工作思路,打破招生就业瓶颈
积极应对分析当前招生工作的新形势,加大生源组织的力度,拓展信息化招生宣传渠道和方式,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综合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扩大考生和家长的知晓率,增强吸引力。做好提前招生面试等相关后续工作,并积极为对口单招、统招和注册招生打好基础,聚集人气。各类招生工作要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扩展招生类型,谋求新的增长点。进一步稳定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通过多种招生形式,吸引更多的本地生源。进一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定招生规模。启动招收国外留学生教育工作,成立工作小组,加强与校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要加强与优质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实施就业援助,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学生工作方式
贯彻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多样化的工作和服务渠道,着手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提升学生管理服务信息化、科学化水平。积极指导学生会等组织参与民主管理,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诚信守法等教育引导,继续深入创建“无早餐课堂”、“无手机课堂”。巩固和扩大日常行为教育的成果,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放大“一二九”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的效应。创新多种形式,结合重大纪念日,弘扬主旋律,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继续推进党政干部“三联系”活动,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继续加强辅导员队伍和辅导员之家的建设,加大学工队伍的考核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能力水平强的学生工作队伍。
六、发挥优势,促进继续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继续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努力拓展教育项目。加快扬州开放大学的建设,落实扬州开放大学的编制,尽快设立相应的内设机构,配备好管理和工作人员。要利用开放大学的平台,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发挥扬州市行业培训中心优势,统筹全市由政府购买的各项培训业务的管理,提高培训的效果,服务小微企业“两创”工作。积极推进成人教育学习及管理平台、行业培训管理平台、终身学习教育管理平台以及相应的资源建设,切实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七、以师生为根本,统筹规划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要不断强化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根本的意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图书资料建设,丰富电子图书资料,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和馆内文化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加强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改进和完善自动化办公平台、公共数据平台、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一卡通管理系统,完善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功能,努力提高行政办公、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图书阅览、后勤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开源节流,保证学校资金正常运转。加强资产管理,优化配置结构,提升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强后勤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管理、教育机制,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规范人员管理,从严控制用工,明确岗位任务要求。完成机构职能调整,扩大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做好保安服务外包工作。完善规章制度,使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后勤服务考核体系建设,加大考核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完成学生宿舍热水工程。采取切实措施,维护校园稳定,建立健全事关师生利益的调处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加快推进校园已征用土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启动10号学生宿舍楼、体育看台、文化广场等建设项目,完成瘦西湖校区和念泗校区的搬迁腾让工作。
八、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机制
要按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求,启动党政机构和学院调整的调研与论证工作,启动完善学校二级管理方案的调研工作。通过建章立制,逐步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形成系统的制度汇编。以作风建设和效能考核为抓手,全面推进对党政部门、教辅单位和二级学院的综合考评,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行质态。
九、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精心安排,分层次、按专题组织学习,牢牢把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要巩固“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成果,落实各项整改措施。深入细致地抓好党的建设,成立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研究会,开展理论研究。组织召开2017年思政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全体党员坚定信念,坚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积极稳妥地做好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启动中层干部考核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明党的纪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纪律约束,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意识。推进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突出抓好招生录取、基建工程、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后勤管理、学术诚信等重要关口,防止和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正处在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重任在肩,催人奋进。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紧迫的责任感,居安思危,扎实工作,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铸造新辉煌,为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勤勉努力,拼搏进取!